朕登基的時候,南疆的收複戰已經陸陸續續地打了幾年,成淩關也不得安生,導緻國庫空虛,許多百姓流離失所。
朕在穿上龍袍坐在龍椅上的那一刻,心頭便暗暗立誓,即便不如聖祖英明,也絕不能當昏庸和碌碌無為的皇帝,朕要收複南疆,要商國繁榮昌盛,百姓安居樂業。
後來朕知道,人隻有在無知或者是有極大賢能的情況下,才敢立下如此大的宏願。
南疆失利,宋家一門七傑全部犧牲在了戰場上。
一開始,父皇和朕都是存了僥幸心态,覺得宋大将軍戰場經驗豐富,他帶的兵也骁勇善戰。
可惜供給遲遲沒有送到,将士餓着肚子打仗,哪怕竭盡全力,總歸還是差敵方一籌的。
加上原本是已經收回南疆的,再失去,大家便都覺得宋大将軍還能扳回。
許多原因與顧慮在裡頭,導緻朕沒能及時派出皇弟的北冥軍。
直到宋家父子陣亡的消息傳來,朕不能再猶豫,也不能再有什麼顧忌,當即封皇弟為大元帥,讓他帶着北冥軍奔赴南疆戰場。
皇弟有卓越的運籌帷幄的軍事能力,部下個個骁勇善戰,加上有宋大将軍的戰鬥經驗在前,北冥軍與宋家軍聯合起來,勢如破竹,捷報頻傳。
每一次傳來捷報,滿朝振奮,朕也高興。
但漸漸這份高興就摻雜了點擔憂,他的出色耀眼,是再也眼藏不住了。
他收回南疆,立下不世功勞,商國百姓都會擁戴他,滿朝文武也會敬仰他。
吳大伴許是看出了朕的心思,說了一句,“先帝在位時不能收回南疆,以緻臨終時充滿遺憾,皇上若能收回南疆,一可安慰先帝在天之靈,二也可立萬世之功,千秋永記。”
他點醒了朕。
收回南疆,謝如墨是作為臣子之功,但卻是朕的政績,可以鞏固朕的帝位,來日史書記載,朕便是收複南疆之君,千古一帝啊。
抛開一切,這也是我商國疆域完整的大事。
就在南疆軍勢如破竹之際,朕卻聽到了晦氣之言。
是宋惜惜。
朕和宋家兒郎是至交好友,對惜惜自然也格外憐惜些的,她早夫家遭遇的一切,朕憤慨,若不是因為戰北望和易昉立下軍功,朕定會降下旨意重罰。
可朝廷需要年輕的武将,且他們用了自己的軍功求了賜婚旨意,加上惜惜自己也争氣,看得開,沒有與一個沒本心的男人糾纏。
原先,朕是這樣想的,但當她來朕面前說因成淩關的緣故,西京大軍裝扮成沙國士兵要上南疆戰場,朕很失望。
西京已經和我商國簽訂邊協,且這功勞除了是易昉的,也是她外祖父蕭大将軍的,她實在不該這麼眼皮子淺,想用成淩關一戰來貶損甚至陷害易昉。
朕忍不住斥責了她一頓,免得她丢了她父兄的臉。
更讓朕生氣的是,她還假借沈青禾先生的來信企圖哄騙朕,朕實在不知道她意圖為何,隻覺得她放不下站北望,也咽不下這口氣,說到底,心兇狹隘了。
好在,斥了她一頓之後,她也沒繼續鬧了,想來是安生去過她的日子去了。
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啊。
可萬萬沒想到,她說的竟然都是真的。
朕收到信報的時候,西京人喬裝成沙國士兵,取道直奔南疆戰場去了。
軍情十萬火急,南疆打了這麼多場勝仗,奪回了這麼多座城池,定以為伊力和西蒙也能手到擒來。
而朕就算馬上派出站北望帶領援軍前往,也趕不上西京的速度。
眼看大業将成,臨了卻出了這樣的差錯,朕的心都涼了半截。
朕做了最壞的準備,皇弟回不來,南疆也回不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