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農門長姐

第369章 掌中蓮和愛蓮說

農門長姐 童夕君 2471 2025-08-15 21:31

  

  如今想起,猶記當年讀這一段時對沈復之風雅所著迷。常想賈寶玉那般貴公子,怎麼會對做胭脂香粉那樣熟悉?一如這沈復對盆栽,都是興緻癡迷而已。

  當然,這種玩法也就隻有他們這些富貴閑人的貴公子有興緻了。尋常人家誰暖雞仔的時候會想著暖蓮子?

  誰有空為了種個能掌中把玩的蓮花費這麼多功夫?若是普通百姓聽聞,隻怕會罵上一句「吃飽了撐的!」

  幸好如今的柳城主,也有錢有閑清雅一回。特意取了紅蓮子,磨平兩頭讓小芝拿到母雞窩去覆。其它材料也是隨便一找便得。

  見娘親搗弄種花,軒軒很是好奇:「娘為什麼不找鄒姨姨要花?」

  鄒夫人家裡花多,全城共知。軒軒去她家做過幾回客,對她那滿屋子的花花草草一點也不感興緻,到是對花盆中的地龍很好奇。

  「這個花鄒姨也不會種,得娘親自來種才行。」

  「種出來給妹妹戴嗎?」

  「呃,等你妹妹能戴花還要好幾年呢!還有,還沒生呢,你天天妹妹的叫著,萬一生個弟弟怎麼辦?」

  「生弟弟就送到軍營去,娘再生妹妹。新的床和小車,是給妹妹的,弟弟沒份!」

  風細哈哈大笑起來,這臭小子到底是有多喜歡妹妹!

  說是風細親手種,其實也是把流程告知小芝,蓮子入泥後就由她看護,不能有水藻和小蟲。

  碗是藍邊蓮花碗,到很應景。一舉種了幾十碗,小芝就此照看蓮花都快忙不過來了。

  除了這碗中蓮,風細又把周敦頤的《愛蓮說》給抄了。就如陶淵名寫菊第一,這首當得寫蓮第一了吧!

  至於作者嘛,自然不能說是咱寫的,咱臉皮還沒那麼厚,再者,說了隻怕也沒人信!

  依舊拿老爹當背鍋俠了,隻說是在亡父遺稿中發現的。若羅老先生有興緻,這裡還有幾篇,

  掐著日子讓小芝和張夢威一起把幾十碗蓮,和這篇暮大將軍手寫的愛蓮說一起送到蜀中去。

  呃,為何又讓暮大將軍寫一遍呢?自然是因為柳城主的書法太差不敢見人啊!

  據小芝事後回報,出良安才堪堪發芽的碗蓮,一路到蜀中,有九碗開花了。蓮花小小,比酒杯口大不了多少。卻是玲瓏可愛,任誰見了也想放在手心把玩。

  當九碗蓮送到羅老夫人壽宴上,頓時喝得滿堂讚歎之聲,掌中蓮,羅老先生種了好幾年,就為給老伴種出能在手中把玩的蓮來。卻一直未成功。

  天下皆知柳城主心思靈巧,當真不是虛言啊!竟然連這掌中蓮都種出來了!

  不過憑這蓮花讓羅老先生出書,卻還差一點。鄭重答謝張夢威和小芝,卻絕口不提出書之事。

  張夢威明白,這蓮隻是討了老夫人喜歡,想讓老先生誠服還差一些。

  當下取出愛蓮說:「先生,我家城主也愛蓮花,如今良安滿城十之荒地,五分開墾成塘種上蓮花。

  到了盛夏,真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。城主愛蓮,閑時也愛作文寫賦,卻作不出好的來。

  前年清明祭亡父,城主到在其遺稿之中發現一篇寫蓮的,讀之令人深思。聽聞老先生亦愛蓮,城主願意將此賦與老先生共享。」

  柳父背鍋,如今所出的文本,隻限兵書和數理化,還沒有文學類傳播開過。待羅老先生接過文稿,當眾誦讀之後,全場賞碗蓮之人都被吸引過來了。

  若說看到碗蓮是讚歎,聽聞此賦便是狂贊了!羅老先生一遍讀罷不過癮,又高聲再誦一遍。隻覺口齒留香,思緒萬千。

  激動的臉紅眼圓,恨不得把賦吃進肚中一樣。最後隻化為一句:「此賦當得千古名賦也!老夫有生之年能觀此妙文,不枉此生啊!」

  今日來客本就多是羅老先生的弟子,可以說蜀中名仕十之八九都在此,都對這篇愛蓮說讚歎有加。

  有狂草聖手之稱的易放白先生,當堂寫下「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」之句,被羅老先生直接掛在卧房中。

  很快此篇《愛蓮說》從蜀中傳開,直傳遍大周,被無數文人墨客奉為聖典,乃是我輩高潔典範啊!蓮花更是一舉取代梅花和菊花,成為文人最愛。

  風細得知後,當即令匠人將此文刻於五尺高的石碑之上,立於良安最大的蓮塘旁邊。

  不想盛夏時節到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來觀瞻,為良安本就熱鬧的盛夏商貿節又添一份景緻。

  甚至把山莊的生意都帶好不少,當然,這些還是後話。

  再說羅老夫人壽宴上,因為碗蓮和愛蓮說的出現,良安柳城主這個未現身的女子到成了宴會的話題中心了。

  張夢威為了讓羅老先生再下定決心,悄悄與他道:「城主說,像這樣的遺稿還有幾篇,隻是亡父所做,不便給外人看。

  若是羅老先生有意一觀,與我良安書局合作出書,那便是生意夥伴,到是可以看的。」

  羅老先生搖頭道:「此等高潔之文,豈可與商賈之事沾染?」

  張夢威面不改色的笑道:「老先生誤會了啊!我家城主出書並非為了賺錢,而是為了推廣文學聖典!

  您的註釋文,對學子來說讀之醍醐灌頂,如聽聖賢之音一般!奈何您不喜出書,都是學子手抄得之。

  可這手抄能抄錄幾本?傳讀幾人呢?百人已是頂峰了。

  可若出書呢?千人萬人萬萬人,皆可拜讀老先生之書,受老先生教導,這可是與萬萬人為師啊!」

  此言不可謂不動人心,大凡學者,哪個不像效仿孔聖,有教無類,教化三千弟子七十二賢的。

  奈何或時或運,有此建校者,千古隻一孔聖。羅青彥再年輕些的時候,也想開個學堂廣招弟子。

  可一運行,才發現開個學院是如此之艱難。憑自己,財力有限。若與人合作,那便又受制於人,學院不能全心按自己的想法來。

  想個兩全其美,發現事事諸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。最後此打算一停再停,轉眼自己年過古稀,隻得如所有大儒一樣,收幾個弟子傳道解惑。

  

目錄
設置
手機
書架
書頁
評論